(一)如何评价40年?这是迄今我看到最精彩、最得当的一篇文章-九游会登录

微信扫码

  • 0791-83799518
  • 18079102519

(一)如何评价40年?这是迄今我看到最精彩、最得当的一篇文章

时下中国,人人都在热议改革开放40年!


作为新中国同龄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原本也是要写篇文章来纪念这伟大40年的。


然而,当看到复旦系友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后,我决定不再写了!


因为,我以为,这是我见到迄今为止写得最精彩、也是议论最得当的一篇文章。


文章以详实的数字告诉我们:


4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为什么恰恰在中国发生?


吴晓波,1968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老詹的评价对不对?各位看完文章,自会得出结论。

 

  说说改革开放这40年


        演讲 :吴晓波

        来源:《创业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40年——1978到2018。

 

1

激荡四十年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全占球1.8%,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贫穷和微不足道的国家。


2018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14.8%

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排在倒数第七位。


2018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9281美元,这个数字代表中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中等收入国家。

 

再来看恩格尔系数:


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


2018年,中国老百姓每月39%的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

 

1978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


2018年,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

 

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且在世界五百强中微不足道。


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有超过25家是民营企业。

1978年,全中国人民一样穷。中产阶层在1978年是一个要被鄙视的名词。


2018年,中国中产阶级数量从0增加到2.3亿人口。除美国以外,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要多。

 

目前,全世界70%奢侈品被中国年轻人消费掉的,而且这些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是39岁。


美国购买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要比中国老15岁,而美国网民平均年龄比中国大5岁。在这个意义来谈,中国要比美国年轻10岁。

 

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是10万辆。


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达到2940万辆。如今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成为了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


同时,所有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关的基础生产资料,中国都是最大的消耗国。

 

2

水大鱼大?

 

为了年终秀,我专门翻了time(《时代周刊》)。


40年前,邓带领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被time定义为当年的年代人物。

 

1984年,time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封面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


1984年,中国开始了城市体制改革,中国的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广告牌、出现可口可乐、中国城市的围墙开始一堵一堵消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


2013年,time出版了以《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为封面标题,孩子吹泡泡为配图的杂志。


但是,仅仅4年之后,time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赢了》的文章——因为美国总统要访问中国,为了拿我们2000亿美金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

 

通过这一本西方杂志,我们就会发觉,中国的变化并非一天发生。如果静态来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变化都非常陌生。


中国“这只船”这么大,但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发四十周年来,中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怎么解释?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无法作答。

 

20多岁的费正清(历史学家、汉学家)博士毕业后来到了中国,他在1940年代中期写了《美国与中国》这本书。这是西方学者第一次把中美对照起来的一本书。


当时费正清认为,中国正在发生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决定放弃自己所有的传统和制度,并将西方的文明和制度以及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他认为中国所有的变革是对西方文明不断冲击后作出的反应。在很长时间里,这个冲击反应模式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现代化的共识。

1990年代初,在费正清去世之前,他写了《中国简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说“对不起,我错了。”


在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后,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自身内在的基因变革和发展冲动的结果。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但很可惜,他写完这本书6个月后就去世了。中国的动力源是什么?内在动力和需求是什么?他没来得及的解释,那时中国还不像今天这样发展的让人恐惧。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罗纳德·科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去世前的最后四年写了《变革中国》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有三个结论:


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未来十几年内超过美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无法用西方的制度经济学来解释,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布热津斯基(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曾经对中国讲过一句话:


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认识有一半是无法理解的,另外一半我理解了,但对不起,我理解错了。”这是一个美国最杰出的战略头脑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聪明的大脑对中国的发展都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的认知。


在过去四十年里,起码五次西方学者们认为中国就要垮了。但直到今天的年终秀,中国经济还是没有垮。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独特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我问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我说我在写一本关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十年的经济史,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周老师说是“水大鱼大”。


上个礼拜周其仁在演讲中提了一个有趣的设问——今天中国变成了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水大鱼大”。


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


他问,如果说“水”不好、中国的经济很差、中国不适合办企业,那么115家世界五百强怎么来的?如果说“水”很好,那么为什么那么“鱼”非正常死掉呢?今天很多的企业家在改革开放40年里在这个国家赚了很多的钱,但他们移民了。2016年,美国的投资移民签了800个人,很多是咱们中国人。他们为什么要移民?他们为什么认为中国不安全呢?这个焦虑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是一个问号。

 

3

中国经济的四个动力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我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写《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在书里讲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动力,今天拿来也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制度创新。这四十年变革,是无数多的产业制度、宏观制度不断被创新,不断被重新设计的结果。制度变革,一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鱼”会非正常死亡?有一句非常可笑的话,“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1990年代中期,我到温州去做调研,替中央写调查报告。当地有一个叫陈定模(创业家&i黑马注:1984年任龙港镇委书记)的人,在温州螯江圈了一块地宣布说:我要做中国第一个农民城。然后他拿了一张图纸,到温州到处卖给大家,我卖给你房间,你花5万元可以圈一块地,随你造楼。然后楼造完,前面一条马路,这边归你修,对面归人家修。我去调研时,他已经做了5年。

 

我离开时,陈定模请我喝酒,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吴先生,你知道吗,中国改革开放,所有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所以你必须要支持我。我当时听到这句话非常震撼,后来我把这句话写进了《激荡三十年》。

 

回过头来看,你会想中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企业改革,哪一项改革不是突破现有法律的结果?


第二,容忍非均衡。如果时光回到70年代中期,你会发觉,这个国家其实也其乐融融的,每天敲锣打鼓,每天喊口子,每天饿肚子,每个人都一样穷。1978年以后发生了什么?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很躁动。有的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学,有的人到南方开始倒卖盒带。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彻底被弄翻了。如果用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什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是开始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

 

我写《激荡三十年》时,曾经用过一个例子,1978年月底,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柯达胶卷全球总裁看《人民日报》以后,就飞到香港,他在香港遥望对岸就心潮澎湃,自己终于找到一个要发大财的地方,那个地方有10亿人口,每一个人买一个胶卷的话,就是10亿胶卷。买两个就是20亿胶卷。

 

我们这四十年的发展跟巨国效应有巨大关系。在1978年的时候,这个国家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今天多少呢?将近60%。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所谓的中产阶层,今天有2.3亿。

 

今天中国有两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叫阿里,一个叫腾讯,(2017年)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马云和马化腾的智商比硅谷、伦敦、巴黎、东京同时代的60后、70后更聪明?好象也不是。随着互联网人口增加,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到两个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无非他可能叫马云、叫李云、叫张云。但是一定会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太多互联网人口。

 

第四,技术破壁。任何一个国家不断进步迭代(都依靠)两种能力。第一种是制度变革。但是有一件事情挺可惜,就是制度是可逆的。

但是,有一个东西不可逆,叫做技术。今天中国很多产业变革,金融产业变革,通讯产业变革,媒体产业变革,是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吗?不是,所有牌照仍然牢牢的抓在(相关部门)手里。但是,技术使得很多牌照变成了一张废纸。所以,技术“破壁”是一种新的不逆动力。

 

回过头来看,这四十年来,中国发展是一轮接一轮浪潮的结果,在198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随着欧美国家劳动力人口(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上涨,白领人口的增加,没有人愿意做工厂,怎么办?好,把大量的工厂腾挪到亚洲地区。恰恰这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国门。


文章内容较多,欲知下文,请关注后续


上一条:(二)如何评价40年?这是迄今我看到最精彩、最得当的一篇文章 下一条:“湾里畜禽团队服务基地”和“野生动物生态养殖服务基地”授牌